楊長今日與眾一唱一和,最后雖然沒有公然自立,但已下令在各州招兵買馬,顯然是為割據稱王做準備。
唐恪當時迫于壓力,也與眾人一起附和鼓噪。
離開太尉府歸家途中,唐恪蹙起愁眉思量前路。
是帶著家人早早離去,還是自甘墮落幫著造逆?需要提前做出抉擇。
祖輩都在大宋為官,自己還做到了最高的宰相,所以對宋有莫名的情誼,但眼下大宋朝風雨飄搖,東西兩路金軍再臨汴梁,現在就是想回都回不去。
唐恪來威勝時間已不短,域內的百姓從未遭受兵禍,雖然前幾個月一度糧食緊張,卻沒聽說有人離家成為流民。
在當下的軍事管制下,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,將士們也能勇敢作戰,但這里文官卻太不受重視。
當然,唐恪心里的不受重視,是這邊缺少重文抑武的風氣,無法像慣例凌駕武官之上,反而是武官們張牙舞爪,占據著多數實權崗位。
而且由于楊長治下文官數量少,他們一個人要干多個人的活兒,根本沒時間貪贓枉法、吃喝玩樂,感覺對不起十年寒窗苦讀。
即便諸多不如意,也不是沒有好處。
威勝官場環境簡單,沒有政治傾軋與斗爭,大家各司其職工作生活,唐恪其實與家人都很適應。
他在宰相任上時,因主張割地求和,受到主戰派攻訐,也遭到百姓咒罵,究其原因是為皇帝分憂。
現在雖成了罷相的棄子,卻也不想落個附逆賊臣結局,但離開楊長還能去哪里?或許可以回杭州家鄉隱居?聽說劉延慶、張叔夜回京勤王,方臘會不會重新席卷蘇杭?
唐恪帶著胡思亂想,準備花些時間仔細斟酌,回家就看見熟人來訪。
“恩相,您回來了”
“覺民(范宗尹字)?你何時來的威勝?”
“昨天到得太晚,就沒敢來打擾休息,早上您又.”
范宗尹話音未落,唐恪就好奇打斷,問道:“你隨聞煥章來的?剛剛怎沒去太尉府?”
“下官職級不夠,又不是楊太尉親信,也沒人通知我赴會.”
“那你.”
“我來威勝公干,順便拜會恩相。”
唐恪從范宗尹語氣,聽出有些抱怨的感覺,隨即擺手回應曰:“覺民有心了,聽說潞州也糧食豐收,前陣子有些忙吧?”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。